深入挖掘不同群体养老投资需求 引导居民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访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
去年以来,养老金融驶入发展“快车道”,养老理财、特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多点开花”,特别是国家正式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养老金融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如何评价去年以来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果?目前我国养老金融改革还应从何处入手,以更好满足投资者日益旺盛的需求?我国个人养老金在制度和产品上还可能有哪些创新?针对这些热点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进行了专访。
“加快发展养老金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战略性、方向性的制度安排。”魏革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去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养老金融相关新政,养老金融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目前,个人养老金业务全面启航,个人养老金试点覆盖全国36个城市和地区,商业银行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获准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资格,各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有序推出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多样化、差异性的金融产品,为参与人提供合理回报,助力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康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将深刻影响我国的经济金融结构,尤其是对养老金融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对此,魏革军建议,从稳存量和扩增量两个方面推动养老金融改革。稳存量上,改革和完善第一支柱体系,以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抓手,实现“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基本目标。扩增量上,补齐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短板,尤其要加快建设第三支柱。同时,也要加强行业监管,开展国民养老金融教育,推动国民普遍形成养老储备意识和养老投资意识,增强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权益维护等能力。
为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魏革军建议,制度方面可以考虑在前期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税收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和细化设计,如可以考虑适时提高享受税惠的缴费额度,建立抵扣额度与通胀率挂钩的年度动态调整机制。此外,还可探索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增强第三支柱对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
在养老金融产品方面,魏革军认为,需要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细化养老服务金融市场和客户群体,深入挖掘不同群体养老投资需求,从产品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不断增强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的稳健性和针对性,引导居民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