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录|发现京西北:“打卡张家口”之鸡鸣山

  十多亿年前的一次大地震,推挫而成鸡鸣山,从此让这座海拔1128.9米的山峰孤悬塞外,被屡屡打此经过的元代诗人郝经吟出“一峰奇秀高插云“的诗句。

  鸡鸣山自古即为名山,北魏文成帝、唐太宗、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一览北国风光。

  鸡鸣山顶存有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一通古碑,碑文有云:“唐太宗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即是说鸡鸣山为唐太宗所命名。

  清圣祖玄烨自公元1696—1706年的十年间,曾四次驾临下花园,两次登临鸡鸣山。他休息过的“卧龙石”至今仍静卧小道旁,让游人遐想无限。

  鸡鸣山景观峻秀,伟岸挺拔,如巨人参天,又如天然屏障,壮美成北疆独特奇景。走进山中,到处郁郁葱葱,花木摇曳,吸口清凉甘甜的空气,身心顿觉清爽舒适。从山门沿碎石铺成的“之”字形小路盘旋而上,依次可观赏到三楼四柱牌坊、山神庙、萧太后亭、鸣鸡、观音院、龙骨岩、永宁寺、五指峰、骆驼岩、寿龟峰、朱砂洞、锁路门、避风桥、南天门、玉皇阁、西顶碧霞元君殿、东顶观日台等几十个景点。其中永宁寺始建于辽圣宗太平四年(公元1024年)。这座寺院由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组成,是经河北省宗教主管部门批准开放的寺院,可满足居士、香客做各种佛事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德高僧修行之场所。鸡鸣山原有庙宇112间,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塑像200余尊,是高僧念佛讲经、祈福社稷吉祥的历史文化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四月十八为庙会日,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鸡鸣山的最高点为顶峰玉皇阁旁的平石台,登临其上,宇净天澄,如置仙境。举目四望,四周绚丽景色尽收眼底。山上的奇峰怪石淹没于云雾之中,如同大海上的礁石在波涛中时隐时现,百态千姿,别致有趣。置身于顶峰与断崖之间的避风桥上,凭栏四顾,脚下云雾缭绕,身似悬空,仿佛来到了蓬莱仙境。桥面上有块巨石,俗称避风石,人立其上,即使山风劲吹也不觉察。

  从鸡鸣山上往下看,有一个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驿站——鸡鸣山驿,简称鸡鸣驿,他因鸡鸣山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初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驿站,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称为邮政考古、机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2003年、2005年,鸡鸣驿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有着500年历史的鸡鸣驿,城墙为正方形,每边约300米长,青砖砌垒,内夯黄土,墙高达十五米,上面垛口,四周城墙基本保持原样,个别地段有坍塌,城墙上现保存有东西两座城门,其间通有大道,可供人马车辆出入。在那个四四方方的城廓坐落在蔼蔼的晴岚里,似乎看到古驿站里膘肥体壮的群群驿马在嘶鸣。在东西宽敞的大道上飞奔着传递书信的骏马和仰鞭驰骋的驿卒。

  鸡鸣山是一座雄伟的山,神奇的山,富有灵性的山。由于气势壮观,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塞外小泰山。

视频:李颂

王国喜 摄

卢永德 摄

武廷香 摄

苏英华 摄

刘致建 摄

高强 摄

郝少清摄

策划:张子文

统筹:魏洁

执行:曹丕业 荆智坤 陈飞 王春亮

设计:贠玉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