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小课堂解决“急难愁盼”大问题

株洲日报记者 孙晓静 通讯员/陈章蓉

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五、六点家长下班,“放学了,谁来接孩子?”成了市民普遍关注的“三点半”难题。近年来,我市推出系列微改革解决民生大问题。市教育局全面启动“三点半”课后服务,成功把群众生活的“痛点”“难点”“堵点”转为幸福点。近日,该创新做法获中央教育工作小组表扬推介。

“1+X”项目 课后服务百花齐放

提到“三点半”课堂,天元区凿石小学家长王先生赞不绝口。他与妻子都是事业单位职工,孩子放学与下班有“时间差”,过去只得将远在山东的父母请来帮忙接送,现在就不用这样麻烦了。芦淞区栗树山小学的张女士也受益匪浅,自从“三点半”课堂启动后,从事服装批发生意的她,不再为女儿选择收费昂贵的校外托管机构,安全又放心。

据了解,2019年,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印发《关于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课后服务时间、内容及收费标准等,在全市推开校内课后服务。我市义务阶段学生均可自愿参与兴趣社团,接受作业和阅读辅导,离校时间推迟至5点半,与单位下班时间基本吻合。

两年来,各学校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了“1+X”课后服务项目。“1”是作业辅导,“X”是音体美文社团活动等。天元区新马小学成立美术、跆拳道、足球等11个精品社团,聚焦提升学生的健康体质、艺术素养和文化品格;建宁实验小学引进击剑、古筝、科学探索等多个课程资源;石峰区九方小学引进机器人、编程和3D打印等热门课程。

同时,根据自身地域资源、传统优势和师资力量,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芦淞区湘江小学的“水文化”舞龙课程、芦淞区栗树山小学的“生活工艺”课程、芦淞区高家坳小学的戏剧课程、龙泉小学的武术课程等,内容丰富,百花齐放。

公益非营利 11万余名学生参与

“破解‘三点半’难题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表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再次给予了一个重要启示,即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心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所做的创新型工作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浩介绍,按照公益非营利收费原则,我市明确收费标准最高不超过5元/课时,每天不超过10元,并对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免费。为助力“公益惠民”,在课后服务供给来源上,大多配备的是校内师资力量,各学校积极探索聘请退休教师、与校外力量合作等方法充实课后服务的队伍,努力提供最好、最放心的教育资源。

根据家长的特殊情况,部分学校还提供弹性延时服务。比如荷塘区红旗路小学,家长可提交延时申请,学校统筹安排延时的放学时间段;芦淞区的立人小学则由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轮流排班,将延时放学的学生统一安排留在固定教室进行自主阅读、做作业等。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服务保障机制,做到家校合作、管理、督导、安全“四到位”。荷塘区实行家校联动,家委会参与到第三方机构的引入、管理和考核中。划定红线,不得将校内课后服务办成补课班,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将校内课后服务列入教育督导评估指标,规范和督促工作落实。完善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不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市城区、县城义务教育阶段的146所公办学校、10123名教职工、115350学生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既解决“上班族”家长的后顾之忧,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个性发展,同时持续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净化教育生态,倒逼校外培调机构的良性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责任编辑:若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