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乡
忆乡
来源:西双版纳新闻网 编辑:王海 2020年12月25日 09:24
□ 汪晓峰
景洪城冬日的夜终于有了寒意。在热闹喧嚣的一天后,我喜欢手捧着一杯暖茶,背靠着窗,透过小小的飘窗望着这座静谧的城市。窗台下婆娑的树影随着夜晚的风轻轻地摇摆着,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久违的故乡。
我的故乡坐落于江南一隅。江南多山多雨多丘陵,沟壑纵横的水道蜿蜒地穿过一座座低低矮矮的青山。细细窄窄的小溪扭扭捏捏地汇入河里,不曾想最后却有了钱塘大潮波澜壮阔的风采。
那时候的江南人家受制于地貌,户与户之间相隔甚远,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翻山走街的货郎们成了江南人家和孩子最受欢迎的人。而今的家乡,乡与乡、村和村,都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隔江相望的村寨也架起了桥梁,甚至连接省城的高速公路也一路西行,穿山越岭,奔向远方。
我还记得背着行囊离开家乡的那个日子。清明时节,小寒天。天,白带着灰,灰中又嵌着些许宝石蓝,小雨将至而未至,缕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乡间地头的橘林上,橘子花慢慢地凋落枝头,橘林地头的杂花野草也冒着头长齐了脚踝,衢江对岸吹来的西风轻托着洒落枝头的橘子花,轻轻地落在江水上,细黄嫩白的花朵倚着风、和着水,一路哼唱着江南人家细腻软糯的民谣浮浮沉沉。
落日的余晖渐渐地铺满了衢江东畔,日落而归的渔民们栓好细长乌亮的小蓬船,用风干了的稻杆穿着三三两两的鱼获,吧嗒着自制的老烟杆。蹭着暖黄的落日,在水乡小道中渐行渐远……
橘林跟渔船那时是乡亲们赖以为生的伙伴,一年的生计紧系与此。对我来说,儿时直至高中的学资也依赖着橘林地头那黄橙橙的果实。庆幸的是,连年风调雨顺的收获让我的学业未起波澜。而今伴随着交通的便利,农家乐、橘子加工厂、江景旅游、水乡特色餐饮等等也慢慢地应运而生。人们的生活慢慢地丰富充实起来,曾经香火旺盛的城隍庙也渐渐地冷清下来。
城隍庙“归隐”于村庄的最南边,四周都被郁郁葱葱的大榕树包围着。这些大榕树枝盖庞大、生机盎然,树肚却空空如也,村民们惊叹而又不解,最后归功于老城隍庙的“神力”。香熏火蜡、彩盖花布,老城隍庙经年不衰,烟火袅袅。
如今的老城隍庙渐渐地失了烟火气,却隐隐透露着一种庄重的安详。在每天充实忙碌的生活后,村民们不约而同相聚于此,在大榕树下摆些小方桌,几把具有江南特色的小竹椅,三三两两相坐,聊些家长里短,谈些时事政治,欢声笑语、嬉笑怒骂不绝于耳。
一座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隐于市,归于田园,却成了许许多多游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有同一个名字——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