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位有名有姓、259个背景人物!他把这份全钢笔绘制的特殊抗疫记忆捐给了重庆图书馆


85位有名有姓、259个背景人物!他把这份全钢笔绘制的特殊抗疫记忆捐给了重庆图书馆

来源:2020-12-02

从早期的武汉、天津,到绥芬河、青岛;从当妈妈的军医匆忙收拾行装告别女儿奔赴战疫一线,到重庆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出院,再到钟南山等一位位战疫斗士或坚毅、或饱含深情的面容……全都被他用钢笔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来,形成了一份特别的抗疫记忆。于是,便有了今天这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12日1日上午,重庆本土画家、作家陈永康抗疫钢笔画手稿捐赠仪式在重庆图书馆举行。作为重庆图书馆今年4月启动的“抗疫记忆‘渝’你相约抗疫文献资料征集活动”的最新内容,陈永康将自己创作的53幅抗疫主题钢笔画手稿捐赠给了重庆图书馆。

关于本次捐赠重庆图书馆和陈永康早在今年3月就达成了相关意向,但他有关抗疫的钢笔画创作比这还要早得多。“首先,从疫情爆发到武汉封城,我就感觉到这是我们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我又被那些毅然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大义大爱所感动,所以,我决定用画笔记下这一重大事件的关键节点,记下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们。”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陈永康这样说到。

行动差不多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此时陈永康还在海南。从电视、微信里看到的抗疫消息、画面后,陈永康就用手机拍下来,作为素材。“看到重庆,尤其是重庆医护人员奔赴一线的消息后,我又开始把方向转向重庆和重医。”陈永康说,3月份重庆图书馆采访编目中心联系到自己,表示希望收藏这些钢笔画作品后,给了自己很大的鼓励,“我就决心把抗疫题材画画下去,直到取得胜利的那一天。”

今年4月,陈永康回到重庆后,创作仍在继续,“直到上个星期,我都还在画。”陈永康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自己笔下诞生的抗疫钢笔画共有90余幅。其中重医人抗疫画45幅,反映重大抗疫事件的50余幅。陈永康说,更细致地说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达85人,背景人物更多达259人,同时还包含了11个城市和无数建筑,97辆车等等。

在1日上午的捐赠仪式上,这53幅手稿也整齐亮相。记者留意到,从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重庆陆军军医大学星夜出征的医护人员,可以说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瞬间神情都被陈永康精准地刻画了下来,哪怕是隔着口罩只露出了眼睛的人物。“和其他反映抗疫的作品不同的是,我这些抗疫画是有文字详细记录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陈永康说,自己如此考虑是希望这些作品日后更具有史料、考证的价值。

表面上看,陈永康本次捐赠出来的这些抗疫钢笔画都是由纯粹、简单的黑色钢笔线条组成,但在创作上一点也不简单。“有些是我在手机上看到很小的画面、不甚清晰的状况下靠着自己辨析、揣摩画出来的,有的还带有创作性质,需要把零星碎片的画面重新构图。”陈永康说,同时文字部分也颇费心力,“有些是美术字,画的时候需要先打格子。同时,内容也是要从新闻事件报道中去筛选,再压缩到200字以内。”

陈永康给记者复盘了整个创作过程如下:选题、构思、构图、铅笔起草图(反复确定形准问题)、钢笔定稿、淡墨渲染、重点刻画、文字资料查询、筛选整理、压缩到200字以内、写美术字、写行书体内容、压平、拍照、装袋等。“小外孙还在放假的时候,我要等他睡了才开始画,常常要画到凌晨一两点。”当然,也有例外,陈永康在现场告诉记者,53幅作品中明显更粗放一点的,如反映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的画面就完全是自己激动之下、情之所至,没有草稿直接画成的。

在陈永康看来,回顾自己这近一年的创作,虽然辛苦但也很好地彰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我也为抗疫做出了一份自己的贡献,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首先,我非常感动,同时也非常感谢陈永康先生的大爱。”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在接过本次捐赠画作后表示,从这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永康先生的满腔热血和感情。“它是非常好的文献收藏、历史记录,我们一定会珍藏好,让以后的人们翻阅这段历史知道我们是怎么做的。”任竞说,同时重庆图书馆还会利用好这些文献,比如将它们拿出来进行展览、做讲座,提供给做研究的读者等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